• 銀獎
    作者:佘文瑛
    作品名稱:聽
    尺寸:22x17x47cm
    材質:FRP

    創作理念
    透過土的灑脫,直接反映了「塑」的增減趣味性與情感,以人體變形強烈的筆觸帶出人本的生命張力;又以女體更具情感表現,透過簡化四肢、壓扁頭形來展現人體軀幹姿態符號, 猶如表現主義畫家席勒、存在主義的雕塑家傑克梅第,強調骨頭關節的描繪,營造一種詭異而精神緊繃不安的氛圍,那如此強烈的存在感卻來自一個瘦的變形載體,他所雕塑的量感是整個場域的孤寂感,強大而震撼。
   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,環境的劇烈變遷,面對大自然的力量,人類更應懂得體會大自然,聆聽大地給予的回聲,在人文素養的提升外,多一份關懷給予世界的每個角落。

    創作自述
    在一次榮幸的機會下,參與國際藝術家- 蔡國強 泡美術館《台北收租院》七十尊等身尺寸泥塑人像製作工程,與畢業於中央美院雕塑之研究生共同執行,在快速的堆塑之中,體驗勁速雕塑的快感,故嘗試在有限的空間中,表現具有強烈筆觸的速塑創作,並試圖迴響羅丹的「沉思者」之作,體現一種超越時空連結的情愫。
    作品「聽」在感性又即興的創作之中,仍須保有理性且平靜的思緒,依序調節人體動態其中的起承轉合與韻味,其實並不容易,這是一種心境轉換上的挑戰;同時,也為精準保留作品豐富的筆觸,在翻製技術層面上下了不少功夫。
    在這科技發展甚高、數位化的世代,仍有麗寶對於雕塑創作的支持與努力,十分感動。
    就個人而言,「雕塑」是個探討立體空間的哲理美學,也許形式不盡相同,但都同樣富有教育人心的義務,期望藝術創作能成為我終生的志業。

    銀獎專訪實紀
    Q:請問您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,啟發了這項作品的創作靈感?
    A: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,環境氣候的劇烈變遷,面對大自然,人類的力量顯得十分渺小,我們更應懂得體會大自然,聆聽大地給予的回聲,提升人文素養外,更多一份關懷世界每個角落的心。

    Q:作品是如何命名的呢?能否為我們解釋其意涵?
    A:公共藝術身負教育的意義,傾聽環境的聲音,學習「聆聽」的人生哲學。

    Q:請談談您對建築與藝術雕塑之間關係的看法。
    A:建築是可以讓人居住的雕塑,而雕塑是可以讓人心靈居住的建築。

    Q:若您有欣賞的雕塑藝術家,請和我們談談他們的創作特色或是對您產生的影響。
    A:羅丹認為,缺陷和痛苦是個體所不可避免地具有的,個體的脆弱也正是人生價值的一個曲折反映。所以羅丹意識中的世界不是光明、樂觀、充滿活力,而是陰暗、迷離、富有悲劇性的。
    這樣的哲思也影響了我對於人生的體會與感觸,在這個便捷的世代,臺灣給了我們新一代富裕且健全的成長環境,但卻默默地疏忽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聆聽能力,用心關切環境與他人的需求,故在「聽」作品中,同樣地感受羅丹的謬思,嘗試表現人苦惱灰色的精神,人心靈痛苦的掙扎和矛盾的狀態。

    Q:為何會選擇這些創作媒材呢?這類素材將呈現出什麼樣的視覺傳達呢?
    「泥塑」具有水氣與大地氣息的材質,它的筆觸調性可以直接地反映「雕」與「塑」過程中所留下來
    的痕跡與情感。

    Q:在雕塑創作過程中會遭遇哪些媒材上的限制或困難,該如何突破、解決問題?
    在速塑創作中,時間是最大的限制,猶如運動員在球場上的靈機應變,懂得察覺並應對,掌握情緒與手做的律動,有時作品也會產生偶然的變化,似乎像是泥土本身的宿命一般,反而牽引著我轉彎或前進,不斷嘗試、研究都能幫助我累積解決問題的經驗。

    Q:從開始到最後完成的每個階段中,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去雕塑?有沒有發生特別開心或是意外的插曲出現?
    剛開始速塑的狀態是輕鬆的,很快地人形的基本架構就會出現,也許略胖或略瘦,不過那都不重要,接著情緒會隨著律動與期待高漲。探索作品型體的過程就像拉二胡一樣,在不斷的比較當中取得最趨近於精準地線條,心情也會隨著泥土的任意變形中忽喜忽憂,當將近尾聲時便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平靜且理性的情緒過程,直到作品完成。

    Q:你的作品具有哪些特質?心中有無特別想傳遞給社會大眾的理念與訴求?
    藝術家面對藝術創作就是一種對於社會、人文、情感所提出的論證,論證不一定是文字表達,而是作品呈現所闡述的意涵,期望藝術能找回這個世代空虛的解藥。

    Q:希望作品能和住戶產生什麼樣的互動?
    聆聽環境的聲音,聆聽人與大地的需求。

    瀏覽人次:524404